2019-6-12 seo達人
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每天自動發到您的郵箱中, 請點這里
前幾天面試問道 react 的相關知識,對我打擊比較大,感覺對 react 認識非常膚淺,所以在這里重新梳理一下,想想之前沒有仔細思考過的東西。
另外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幫我指正一下,先謝謝各位啦。
目錄索引:
React 有一套合理的運行機制去控制程序在指定的時刻該做什么事,當一個生命周期鉤子被觸發后,緊接著會有下一個鉤子,直到整個生命周期結束。
生命周期代表著每個執行階段,比如組件初始化,更新完成,馬上要卸載等等,React 會在指定的時機執行相關的生命周期鉤子,使我們可以有機在程序運行中會插入自己的邏輯。
我們寫代碼的時候往往會有很多組件以及他們的子組件,各自調用不同的生命周期,這時就要解決誰先誰后的問題,在 react v16 之前是采用了遞歸調用的方式一個一個執行,而在現在 v16 的版本中則采用了與之完全不同的處理(調度)方式,名叫 Fiber,這個東西 facebook 做了有兩年時間,實現非常復雜。
具體 Fiber 它是一個什么東西呢?不要著急,我們先從最基本的生命周期鉤子看起。
首先看一下 React V16.4 后的生命周期概況(圖片來源)
constructor()
- 類構造器初始化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 組件初始化時主動觸發
render()
- 遞歸生成虛擬 DOM
componentDidMount()
- 完成首次 DOM 渲染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 每次 render() 之前執行
shouldComponentUpdate()
- 校驗是否需要執行更新操作
render()
- 遞歸生成虛擬 DOM
getSnapshotBeforeUpdate()
- 在渲染真實 DOM 之前
componentDidUpdate()
- 完成 DOM 渲染
componentWillUnmount()
- 組件銷毀之前被直接調用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這個鉤子會在每個更新操作之前(即使props沒有改變)執行一次,使用時應該保持謹慎。
componentDidMount()
和 componentDidUpdate()
執行的時機是差不多的,都在 render
之后,只不過前者只在首次渲染后執行,后者首次渲染不會執行
getSnapshotBeforeUpdate()
執行時可以獲得只讀的新 DOM 樹,此函數的返回值為 componentDidUpdate(prevProps, prevState, snapshot)
的第三個參數
關于 Fiber,強烈建議聽一下知乎上程墨Morgan的 live 《深入理解React v16 新功能》,這里潛水員的例子和圖片也是引用于此 live。
我們知道 React 是通過遞歸的方式來渲染組件的,在 V16 版本之前的版本里,當一個狀態發生變更時,react 會從當前組件開始,依次遞歸調用所有的子組件生命周期鉤子,而且這個過程是同步執行的且無法中斷的,一旦有很深很深的組件嵌套,就會造成嚴重的頁面卡頓,影響用戶體驗。
React 在V16版本之前的版本里引入了 Fiber 這樣一個東西,它的英文涵義為纖維,在計算機領域它排在在進程和線程的后面,雖然 React 的 Fiber 和計算機調度里的概念不一樣,但是可以方便對比理解,我們大概可以想象到 Fiber 可能是一個比線程還短的時間片段。
Fiber 把當前需要執行的任務分成一個個微任務,安排優先級,然后依次處理,每過一段時間(非常短,毫秒級)就會暫停當前的任務,查看有沒有優先級較高的任務,然后暫停(也可能會完全放棄)掉之前的執行結果,跳出到下一個微任務。同時 Fiber 還做了一些優化,可以保持住之前運行的結果以到達復用目的。
我們可以把調度當成一個潛水員在海底尋寶,v16 之前是通過組件遞歸的方式進行尋寶,從父組件開始一層一層深入到最里面的子組件,也就是如下圖所示。
而替換成了 Fiber 后,海底變成的狹縫(簡單理解為遞歸變成了遍歷),潛水員會每隔一小段時間浮出水面,看看有沒有其他尋寶任務。注意此時沒有尋到寶藏的話,那么之前潛水的時間就浪費了。就這樣潛水員會一直下潛和冒泡,具體如下圖所示。
從生命周期那張圖片縱向來看,Fiber 將整個生命周期分成了三個階段:
componentWillMount()
,componentWillUpdate()
,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
的三個生命周期鉤子被加上了 UNSAFE
標記
簡而言之:以 render() 為界,之前執行的生命周期都有可能會打斷并多次調用,之后的生命周期是不可被打斷的且只會調用一次。所以盡量把副作用的代碼放在只會執行一次的 commit 階段。
除了上面常用的鉤子,React 還提供了如下鉤子: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Error()
在 render 階段執行,通過返回 state 更新組件狀態
componentDidCatch()
在 commit 階段執行,可以放一些有副作用的代碼
理解了生命周期和三個執行階段,就可以比較容易理解組件狀態的更新機制了。
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更新組件的 state 狀態。第一個參數可以是對象,也可以是 updater 函數,如果是函數,則會接受當前的 state 和 props 作為參數。第二個參數為函數,是在 commit 階段后執行,準確的說是在 componentDidUpdate()
后執行。
setState() 的更新過程是異步的(除非綁定在 DOM 事件中或寫在 setTimeout 里),而且會在最后合并所有的更新,如下:
Object.assign( previousState,
{quantity: state.quantity + 1},
{quantity: state.quantity + 1},
...
)
復制代碼
之所以設計成這樣,是為了避免在一次生命周期中出現多次的重渲染,影響頁面性能。
如果我們想強制刷新一個組件,可以直接調用該方法,調用時會直接執行 render()
這個函數而跳過 shouldComponentUpdate()
。
function wait()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resolve(); console.log("wait");
}, 0);
});
} //......省略組件創建 async componentDidMount() { await wait(); this.setState({ name: "new name" }); console.log("componentDidMount");
}
componentDidUpdate() { console.log("componentDidUpdate");
}
render() { console.log(this.state); return null } //......省略組件創建 // 輸出結果如下 // wait // {name: "new name"} // componentDidUpdate // componentDidMount // 注意 componentDidUpdate 的輸出位置,一般情況下 // componentDidUpdate 都是在componentDidMount 后面 // 執行的,但是這里因為setState 寫在了 await 后面 // 所以情況相反。 復制代碼
了解 react 生命周期和更新機制確實有利于編寫代碼,特別是當代碼量越來越大時,錯用的 setState 或生命周期鉤子都可能埋下越來越多的雷,直到有一天無法維護。。。
我的個人建議如下: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當成是 UNSAFE_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
的替代品,因為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會在每次 render() 之前執行,即使 props 沒有改變
藍藍設計( axecq.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