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 資深UI設計者
今天和大家聊一個很多朋友常年卡在 P5/P6 需要關心的命題——如何從業務出發打造具有商業價值還能兼顧用戶體驗的設計,此篇不談理論,就通過 4 個經典的重量級產品案例就給大家安排明白啥是「一拳超人」式體驗設計——就一個字「強」。
滴滴出行應該屬于大家的高頻使用 app,但是使用的功能一般還是集中在叫車流程,所以大家可能不太會關注到 CDX 設計團隊一個非常核心的設計成果——xpanel。
簡單來說 xpanel 就是一個附著于第一信息架構層級上,垂直 Y 軸且支持 X 軸拓展滑動的 Feed 卡片位。內容上分為「消息卡片」「主體卡片」「拓展卡片」三個維度,首屏保障除了「消息」與「主體」外三分之一「拓展卡片1」的露出。
但在簡單的交互背后蘊藏的是基于業務的 UGD(用戶增長設計)設計思考,這里引用 2018IXDC 會上滴滴主講人的原話來說就是:
對特定場景垂直領域的深耕和挖掘,尋找「接觸點」,幫助獲取更多的功能、內容、服務、特性、品牌、運營甚至是喜好……進而實現業務的「有效增長」(轉化、變現、留存)。
通俗一點解釋就是 xpanel 利用主卡與拓展卡之間的信息架構關系,把拓展卡平衡的分為幾類,比如「與產品功能相關的卡片」「與運營相關的卡片」等。
把本來被 LBS 地圖一屏內搶占的空間通過簡易的交互模式補償回來了,這樣既不打破用戶的核心體驗 focus 在地圖與主卡上,同時又增強了運營、功能的玩法與拓展,可謂雙贏。
根據這幾年滴滴 xpanel 的線上應用,拓展卡片基本挖掘涵蓋了以下場景的露出:優惠福利、出現卡券、會員體系、安全相關、出行提醒、拉新導流、運營活動等,未來可拓展的價值內容會更多??粗髀烦鲂蓄?app 又紛紛長期沿用 xpanel 的設計,想必線上的數據反饋應該也是很正向的。
在上篇文章《多維度解析 | 抖音vs快手的產品設計策略差異》中的商業化模塊里簡要提及過抖音的 Topiew 超級廣告位,這里單獨拿出來和大家解析一下它究竟有多6。
從功能角度看,它是一個從開屏延續到端內視頻信息流的廣告位,占據了用戶從進入抖音的第一視覺。
從交互角度看,topview 主要展現以開屏沉浸式視頻 3s 播放→淡出互動轉化組件 3s(完美融入原生視頻信息流),剩余操作手勢與功能等同原生視頻信息流。
在這樣一個有著 1 億+第一曝光的產品位置,單純只做常規靜態開屏穩當入賬不香嗎?事實是抖音確實讓它不香了,沒有創新就沒有新的收獲?;跇I務和當前產品形態下的交互模式使抖音有一個天時地利的優勢——沉浸式體驗,在這樣的交互模式下給視頻化的開屏提供了很好的承接入口。從開屏開啟到融入信息流,在交互形態的切換中又為廣告內容的播放時長贏得了更多時間。
更可怕的一點是 3s 播放后融入原生視頻信息流中的 TopView 除了正常收割廣告轉化帶來的單量,還可以通過右側的主頁鏈接輕松引流進行粉絲沉淀(今天就算你不買,先關注我,成為我的潛在用戶,來日我再推一個新商品視頻,你可以第一時間看見也許感興趣就買單了)。
說完這些大家仔細回憶一下平常我們接觸的有視頻廣告的視頻平臺,別說 60s、30s,15s 我們都嫌長,但為啥 TopView 顯得相對沒那么惹人煩呢(上次留的思考題)?個人認為除了抖音在選擇合作品牌時會傾向符合平臺氣質的品牌合作(細數它合作過的品牌:Mac、寶馬、林肯、vivo 等)保障廣告質量和提供「跳過」外,直接融入信息淡出的互動組件會不僅會給用戶新奇感,還會激發用戶的互動欲望。
最后看一組數據(與寶馬合作數據),曝光數:1.1 億+;有效播放率:53.82%;點擊率:13.26%。所以你猜一個最長可以展示 60s 的品牌視頻內容、同時進行品牌粉絲沉淀、良好體驗帶來更高有效播放的億級曝光廣告位能值多少錢?
2016 年淘寶啟動了一個項目要做一款內容化欄目——以視頻為主,每晚更新一期,類比「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那么在滿滿當當的淘寶運營區里該選擇哪一個來試玩這個有趣的「新欄目」呢?是在頭部的 10 宮格里再擠進去一個圖標呢?還是在熱門推薦里擠出一個 tab 呢?還是做一個懸浮的右下角的運營位?顯然都不太合適。
根據這款產品每晚 6 點鐘才可以使用,早上 7 點就會消失的游戲規則,最適配它的入口是一個不占界面原生空間,同時又有一定儀式感的位置。于是下拉 loading 的大空區成為了設計師們考慮的陣地。
△ 不知道這個banner為什么要排擠我
但地方選好了,又有了新顧慮。因為 iOS 的用戶基本被系統洗腦了下拉手勢,對于他們來說下拉=刷新,貿然在下拉刷新的手勢基礎上再疊加一個無關聯的結果顯然是有風險的。因此從交互上需要界定 2 個維度的指標來保障新欄目的體驗。
反復試錯 2 個指標數據的實際體驗之后,新欄目有了安身之所,賜名「二樓」。進入「二樓」的整體交互和現在的短視頻產品玩法基本雷同,全屏豎滑切換,小圖標帶貨。下拉加載位的開發,從普通 loading 動效到運營位的植入基本被各類電商平臺輕松復刻了,因此這一切看上去更沒什么了得,但對于原創來說那畢竟是 4 年前。
談到豆瓣我算是半個老用戶了,豆瓣自身是個比較復雜的集合多條業務線分支(「小組」「同城」「閱讀」「音影」……)的多生態產品,這里我們主要拿它 18 年 6.0 大改版中影音模塊的詳情頁大改造來說事兒。
△ 可能有很多人已經忘記6.0前的豆瓣電影詳情頁長啥樣了,帶你回顧一下。
看完對比圖,視力正常的朋友乍一看都能看出 6.0 版詳情頁整容得有多成功。但具體成功在哪里,可能不僅僅是好看這么簡單。
大背景從海報上智能取色雖然不算是什么稀奇的做法,但是加了適度的漸變應用在這里也可以說是非常的恰到好處了。另外深底色和視覺比重加大的外鏈區都突顯了「第三方播放」與「購票選座」的視覺感知。讓用戶沉浸在電影詳情中并引導他們走向「豆瓣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電影票分銷與第三方視頻播放產品引流」正好是 6.0 豆瓣改版一個「小小的目標」——更務實(商業化)。
從交互層面看,且不說評論頭部吸底這個事情是不是也是因為 6.0 商業化的影響(評論區增加「話題」進行重點運營),這個交互本身我覺得還是很強大的。強大的體現在于良好的空間收納能力與信息拓展能力。我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疊加上滑板(不好聽也認了吧,畢竟也沒有內部人員告訴我他們是不是起名字了)
這里可能又會有很多人質疑它與用戶已洗腦的上滑手勢之間的沖突,這點解釋起來和上文淘寶「二樓」有些類似,區別是豆瓣并沒有做上滑速度 or 距離的臨界值,只是把滑動區域做了隔離。而對比它的效仿者 boss 直聘,人家倒是在交互上做了進一步優化,適配自己的產品情況做了上滑疊層卡隱藏和上滑距離臨界值。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抄也要抄得比人家的交互更優秀才不丟人昂。
文章來源:優設 作者:Nana的設計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