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寫代碼之前我們需要理清如何穿插圖片呢?
可以讓所有圖片都float:left,用一個大盒子裝進所有圖片,在用一個小盒子顯示圖片,溢出圖片就hidden,之后以每張圖片的寬度來scrollLeft.
可以給每張圖片一個name/id,用循環遍歷所有圖片
可以用float:left,但是除了我要顯示的圖片外,其他圖片都hidden,之后每當我需要某張圖片時,我就把它制定到某位置
…
在這里,我將用第二種方法,因為它很直觀明了,我要哪張圖片我就調哪張圖片。
HTML部分:在div里面我裝了一張圖片,name:0, 這是為了在剛打開的時候,我們的頁面是有東西的而不是一片空白。其他部分都好理解,不理解的可在下方評論。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輪播圖</title> <link rel="stylesheet" href="輪播圖.css" /> <script src="輪播圖.js"> </script> </head> <body> <header> <div id="oImg"> <!-- 輪流播放圖片 --> <img id="insert" src="img/輪1.jpg" name="0"/> </div> <!-- 左右切換圖片 --> <p id="left" οnclick="goBack()"></p> <p id="right" οnclick="goForward()"></p> <ul id="nav"> <!-- 指定某張圖片 --> <li id="1" οnclick="move(this)">1</li> <li id="2" οnclick="move(this)">2</li> <li id="3" οnclick="move(this)">3</li> <li id="4" οnclick="move(this)">4</li> <li id="5" οnclick="move(this)">5</li> </ul> </header> </body> </html>
CSS:
* { margin: 0 auto; padding: 0 auto; } header { width: 100%; height: 680px; position: relative; } img { width: 100%; height: 680px; } #nav {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5px; left: 30%; } #nav li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line-height: 30px; 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 #ccc; font-size: 24px; border-radius: 9px; color: darkslategrey;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imes, serif; margin: 0 25px; float: left; cursor: pointer; list-style: none; } #nav li:hover { background: peru; } #left { width: 25px; height: 24px; left: 0; top: 50%; cursor: pointer;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 url(img/fx1.png); } #right { width: 25px; height: 24px; right: 0; top: 50%; cursor: pointer;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 url(img/fx2.png); }之后我們來看重中之重JS部分
JavaScript:
// 五張圖片的url var oImg1 = "img/輪1.jpg"; var oImg2 = "img/輪2.jpg"; var oImg3 = "img/輪3.jpg"; var oImg4 = "img/輪4.jpg"; var oImg5 = "img/輪5.jpg"; // 把5張圖片存入一個數組 var arr = [oImg1, oImg2, oImg3, oImg4, oImg5];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剛加載時第一張圖片1號背景顏色 document.getElementById("1").style.background = "peru"; run() } //輪播 function run() { timer = setInterval(function() { //隨機點數字時能接著變化 var pic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sert").name; var shad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sert"); //如果為最后一張圖片則重新循環 if (pic == 4) { pic = -1; } //點一個數字該數字背景顏色變化其余的不變 var aLi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li"); for (var j = 0; j < aLi.length; j++) { aLi[j].style.backgroundColor = "#CCCCCC"; } var i = parseInt(pic);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sert").src = arr[i + 1];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sert").name = i + 1; //數字隨圖片變化 switch (i) { case 0: var temp = '2'; break; case 1: var temp = '3'; break; case 2: var temp = '4'; break; case 3: var temp = '5'; break; case -1: var temp = '1'; break;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mp).style.background = "peru" }, 5000) } //右箭頭 function goForward() { var tem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sert").name; var o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sert"); var aLi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li"); // 數字跟著圖片一起變 for (var i = 0; i < aLi.length; i++) { aLi[i].style.backgroundColor = "#CCCCCC"; } switch (temp) { case "0": var n = '2'; break; case "1": var n = '3'; break; case "2": var n = '4'; break; case "3": var n = '5'; break; case "4": var n = '1'; break;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style.background = "peru" // 向右移動圖片 for (var j = 0; j < arr.length; j++) { if (j < 4) { if (temp == j) { oBox.src = arr[j + 1]; } } else { if (temp == 4) { oBox.src = arr[0]; } } } // 輪到最后一張圖片時返回第一張 if (temp < 4) { oBox.name = parseInt(temp) + 1; } else { oBox.name = 0; } } //左箭頭 function goBack() { var tem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sert").name; var o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sert") var aLi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li"); // 圖片移動時數字也跟著變 for (var i = 0; i < aLi.length; i++) { aLi[i].style.backgroundColor = "#CCCCCC"; } switch (temp) { case "0": var n = '5'; break; case "1": var n = '1'; break; case "2": var n = '2'; break; case "3": var n = '3'; break; case "4": var n = '4'; break;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style.background = "peru" // 向左移動圖片 for (var j = 0; j < arr.length; j++) { if (j > 0) { if (temp == j) { oBox.src = arr[j - 1]; } } else { if (temp == 0) { oBox.src = arr[4]; } } } // 輪到第一張圖片時返回最后一張 if (temp > 0) { oBox.name = parseInt(temp) - 1; } else { oBox.name = 4; } } //指定圖片 function move(num) { var o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sert"); var tem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sert").name; var aLi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li"); for (var i = 0; i < aLi.length; i++) { aLi[i].style.backgroundColor = "#CCCCCC";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um.innerHTML).style.background = "peru" switch (num.innerHTML) { case "1": oBox.src = arr[0]; oBox.name = 0; break; case "2": oBox.src = arr[1]; oBox.name = 1; break; case "3": oBox.src = arr[2]; oBox.name = 2; break; case "4": oBox.src = arr[3]; oBox.name = 3; break; case "5": oBox.src = arr[4]; oBox.name = 4; break; } }JavaScript部分我寫的很詳細,仔細看的話是可以看懂的,主要分3個重要部分:
用src來調用每張圖片并給每張圖片一個name,這樣方便后面的重復使用
為下方的數字按鈕匹配圖片,點擊1跳到第1張圖片,點擊2跳到第2張圖片…因為我把所有的圖片都存在了一個數組里,所以在匹配的時候要注意數組0位置才是數字1指定的圖片
可以來回翻頁,當到達最后一張圖片時,我再點擊下一張圖片又能返回到第一張圖片了,亦或者當我點擊到第一張圖片時,再上一張圖片又回到第五張圖片了
效果如下:
大家有問題可以在下方評論哦,看到了會及時回復噠!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weixin_43964414」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964414/article/details/104844041
CSS介紹
整理完了HTML的筆記,接下來就是CSS了。我們可以使用HTML構建穩定的結構基礎,而頁面的風格樣式控制則交給CSS來完成。網頁的樣式包括各種元素的顏色、大小、線形、間距等等,這對于設計或維護一個數據較多的網站來說,工作量是巨大的。好在可以使用CSS來控制這些樣式,這將大大提高網頁設計和維護的效率,并且使網頁的整體風格很容易做到統一。
CSS概述
CSS是英文Cascading Style Sheet的縮寫,中文譯為層疊樣式表,也有人翻譯為級聯樣式表,簡稱樣式表。它是一種用來定義網頁外觀樣式的技術,在網頁中引入CSS規則,可以快捷地對頁面進行布局設計,可以的控制HTML標記對象的寬度、高度、位置、字體、背景等外觀效果。
CSS是一種標識性語言,不僅可以有效的控制網頁的樣式,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網頁內容與樣式的分離,并允許將CSS規則單獨存放于一個文檔中, CSS文件的擴展名為“css”。
CSS3
CSS3標準早在1995年就開始制訂, 2001年提上W3C研究議程,但是,10年來CSS3可以說是基本上沒有什么很大的變化,一直到2011年6月才發布了全新版本的CSS3,目前,許多瀏覽器都廣泛支持CSS3。
CSS3是CSS技術的一個升級版本,CSS3語言將CSS劃分為更小的模塊,在朝著模塊化的方向發展。以前的版本是一個比較龐大而且比較復雜模塊,所以,把它分解成為一個個小的簡單的模塊,同時也加入了更多新的模塊。在CSS3中有字體、顏色、布局、背景、定位、邊框、多列、動畫、用戶界面等等多個模塊。
CSS的基本用法
CSS的使用規則由兩部分組成:選擇器和一條或多條聲明。其基本基本語法如下:
選擇器{ 屬性1: 值; 屬性2: 值; …
屬性n: 值; }
CSS的使用規則由兩部分組成:選擇器和一條或多條聲明。其基本基本語法如下:
選擇器{ 屬性1: 值; 屬性2: 值; …
屬性n: 值; }
CSS屬性
CSS的屬性按照相關功能進行了分組,包含了字體、文本、背景、列表、動畫等多個分組,這些屬性的具體使用方法和示例將會在后續中提到。
在HTML文檔中使用CSS的方法
根據CSS在HTML文檔中的使用方法和作用范圍不同,CSS樣式表的使用方法分為三大類:行內樣式、內部樣式表和外部樣式表,而外部樣式表又可分為鏈入外部樣式表和導入外部樣式表。本節我們從四個分類來認識在HTML中使用CSS的方法。
行內樣式
內部樣式表
外部樣式表
鏈入外部樣式表
導入外部樣式表
行內樣式
行內樣式(inline style),也叫內聯樣式,它是CSS四種使用方法中最為直接的一種,它的實現借用HTML元素的全局屬性style,把CSS代碼直接寫入其中即可。
嚴格意義上行內樣式是一種不嚴謹的使用方式,它不需要選擇器,這種方式下CSS代碼和HTML代碼混合在一起,因此不推薦使用行內樣式。行內樣式的基本語法如下:
<標記 style="屬性:值; 屬性:值; …">
當單個文檔需要特殊的樣式時,應該使用內部樣式表。內部樣式表是將樣式放在頁面的head區里,這樣定義的樣式就應用到本頁面中了,內部樣式表使用style標記進行聲明,是較為常用的一種使用方法。其基本語法如下:
<head> <meta charset="utf-8" /> <title></title> <style type="text/css"> 選擇器1{屬性:值;…} 選擇器2{屬性:值;…} …… 選擇器n{屬性:值;…} </style> </head>
<head> <meta charset="utf-8" /> <title></title> <link href="樣式表路徑"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head>其中:
<head> <meta charset="utf-8" /> <title></title> <style type="text/css"> @import url("樣式表路徑"); </style> </head>其中:
<head> <meta charset="utf-8" /> <title></title> <style type="text/css"> @import url("樣式表路徑"); </style> </head>
記錄倉促,遺漏之處日后補充,如有錯誤或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狗狗狗狗狗樂啊」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122062/article/details/104848745
文章目錄
前言
一、白屏時間過長分析
二、針對性優化
針對animate.css
針對mint-ui的優化
針對圖片的優化
三、webpack打包優化與分析
webpack-bundle-analyzer打包分析
打包優化
四、優化后線上測試速度提升
五、優化總結
前言
最近在做項目時,測試提出了在App端的H5項目入口加載時間過長,白屏等待過久,需要優化的問題,于是著手開始分析:
項目技術棧:基于Vue全家桶做的一個移動端類似WebApp的項目,使用到的第三方庫有:mint-ui, echarts,momentjs。
項目痛點:白屏時間過長
一、白屏時間過長分析
通過訪問線上環境,結合Chrome devtool中Network和Performance功能可以具體分析整個白屏的耗時主要在哪一塊兒
Network耗時記錄:
Performance性能面板
通過上面兩張圖分析,從瀏覽器發起請求到解析HTML完成這一過程中:
animate.css, mini-ui.css的請求耗時最長。
圖片過大耗時。
二、針對性優化
針對animate.css
animate.css由于使用的是第三方CDN(國外服務器)所有請求時間相對較長,所以如果必須要用animate.css那么可以下載下來作為本地資源,也可以使用國內CDN,或者不用animate.css,而是針對使用到的幾個CSS動畫,直接自己造輪子
針對mint-ui的優化
由于mint-ui在原項目中使用的是全局引用的方式,這才導致打包資源過大,css單獨請求耗時過長的問題,所以主要解決方案是按需引入mint-ui,借助 babel-plugin-component,我們可以只引入需要的組件,以達到減小項目體積的目的。
安裝babel-plugin-component, 若已安裝可忽略
修改 .babelrc (重點在plugins中):
{ "presets": [ ["env", { "modules": false }], "stage-2" ], "plugins": ["transform-runtime",["component", [ { "libraryName": "mint-ui", "style": true } ]]], "comments": false, "env": { "test": { "presets": ["env", "stage-2"], "plugins": [ "istanbul" ] } } }
在main.js中引用使用到的插件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 Button, Cell } from 'mint-ui' import 'mint-ui/lib/style.min.css' // 引用CSS import App from './App.vue' Vue.component(Button.name, Button) Vue.component(Cell.name, Cell) /* 或寫為 * Vue.use(Button) * Vue.use(Cell) */ new Vue({ el: '#app', components: { App } })
在使用的組件中改為按需引用組件
import Vue from 'vue' var Popup = Vue.component('mt-popup') var Swipe = Vue.component('mt-swipe') var SwipeItem = Vue.component('mt-swipe-item') export default { name:'my-component', components:{ Popup, Swipe, SwipeItem } }
此按需引入方案也同樣適用于其他第三方UI組件庫
圖片小圖通過webpack可以直接轉為base64,而大圖可以通過壓縮或者換格式的方式來優化,這里推薦一個好用的圖片壓縮工具,工具:tinyPNG,如下是圖片轉換前后對比
在完成了上述優化以后,下面著重關注下webpack打包后生成的文件大小,看還有沒有可以優化的余地。由于項目中已經通過路由按需加載
的方式來做了功能拆分,所以通過webpack打包后生成了很多分散的js文件,如下圖:
通過上圖分析可以知道打包后有幾個文件相對較大,vendor.js都知道是第三方庫文件打包形成,之前通過mint-ui按需加載會有一定的變化,后面記錄。這里著重看另兩個帶hash的js文件,這里并看不出來它為什么這么大,所以這里需要用到webpack打包分析工具來做進一步的打包文件分析:webpack-bundle-analyzer
它的作用如下圖,即在打包后生成打包文件大小分析圖,方便我們更加直觀的看到文件大小和引用情況
npm intall -D webpack-bundle-analyzer
webpack.pro.conf.js
. (這里由于只是用于生產打包分析且是通過vue-cli生成的項目框架)
var BundleAnalyzerPlugin = require('webpack-bundle-analyzer').BundleAnalyzerPlugin module.exports = { // ... plugins:[ new BundleAnalyzerPlugin() ] }
運行npm run build
,(webpack默認會在打包完成時生成分析圖)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Sophie_U」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Sophie_U/article/details/104840167
數據類型的轉化(JavaScript)—自動轉化和強制轉化
這一周,我來分享一下在JavaScript中的數據類型轉化。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JavaScript中的數據類型有什么?在這里我就不詳細介紹了,幫你總結好了。
1.布爾類型-----Boolean---isNaN()
用來判斷一個變量是否為非數字的類型,是數字返回false,不是數字返回true。
2.數值類型-----Number
存儲時,是按照二進制數值存儲,輸出時,默認都是按照十進制數值輸出。
在JavaScript中二進制前加0b/0B,八進制前面加0 ,十六進制前面加0x。
如果需要按照原始進制數值輸出,用格式為:
變量名稱.toString(進制) ;
注意的是:S必須大寫,將數值轉化為字符串形式輸出
如:console.log( a.toString(2) );將a轉換成2進制的形式輸出。
3.字符串類型-----String
JavaScript可以用單引號嵌套雙引號, 或者用雙引號嵌套單引號(外雙內單,外單內雙)
字符串是由若干字符組成的,這些字符的數量就是字符串的長度。
通過字符串的length屬性可以獲取整個字符串的長度。
例子:var str = 'my name is xiaoming';
console.log(str.length);
輸出的結果是19。可以知道空格也代表一個字符。
4.undefined
表示沒有數值-----應該有數值,但是現在沒有數值
5.null
表示數值為空-----表示有數值,但是數值是“空”
上面就是數據類型的五種形式。那么它是如何轉化呢?聽我詳細給你講解。
在 JavaScript 程序中 , 變量中存儲的數據類型沒有限制,也就是在變量中可以存儲任何符合JavaScript語法規范的數據類型。但是在 JavaScript 程序的執行過程中,往往需要變量中存儲的數值是某種特定的數據類型,別的數據類型不行,此時就需要進行數據類型的轉化。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什什么都繪」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qq_39406353/article/details/104864224上面就是數據類型的五種形式。那么它是如何轉化呢?聽我詳細給你講解。
在 JavaScript 程序中 , 變量中存儲的數據類型沒有限制,也就是在變量中可以存儲任何符合JavaScript語法規范的數據類型。但是在 JavaScript 程序的執行過程中,往往需要變量中存儲的數值是某種特定的數據類型,別的數據類型不行,此時就需要進行數據類型的轉化。
JavaScript中數據類型的轉化,分為自動轉化和強制轉化:
自動轉化是計算機程序,自動完成的轉化。
強制轉化是程序員,強行完成的轉化
1.布爾類型的自動轉化:
在 執行 if 判斷時 ,其他數據類型會自動轉化為布爾類型
其他類型轉化為布爾類型的原則
0 '' undefined null NaN 這五種情況轉化為false
特別提醒 0.0 0.00000 都算是0
其他的所有都會轉化為 true
2.字符串的自動轉化:
執行字符串拼接, +號的兩側,應該都是字符串類型,會將其他數據類型轉化為字符串類型
轉化原則:
//基本數據類型 / 簡單數據類型------將數據數值直接轉化為字符串 , 然后執行拼接操作
布爾值 true ---> 字符串 'true'
布爾值 false ---> 字符串 'fasle'
undefined ---> 字符串 'undefined'
unll ---> 字符串 'null'
數值 ---> 將數值解析轉化為'對應的純數字的字符串'
// 引用數據類型 / 復雜數據類型
數組 ---> 將 [] 中的內容,轉化為字符串的形式,執行拼接操作
對象 ---> 任何對象,任何內容,都會轉化為 [object Object] 固定的內容形式,執行拼接操作
函數 ---> 將所有的程序代碼,轉化為字符串,執行拼接操作
3.數值的自動轉化:
在執行運算時,會觸發數據類型的自動轉化。
轉化原則:
布爾類型 : true ---> 1
false ---> 0
undefined : 轉化為 NaN
null : 轉化為 0
字符串 :
如果整個字符串,是純數字字符串,或者符合科學計數法 ---> 轉化為對應的數值
如果字符串內有不符合數字規范的內容 ---> 轉化為 NaN
數組,對象,函數:
如果是+加號執行的是字符串拼接效果,按照這些數據類型轉化為字符串的原則來轉化
如果是其他形式的運算 執行結果都是 NaN
4.布爾類型的強制轉化:
布爾類型的強制轉化就是使用JavaScript中定義好的 方法/函數 Boolean( 數據/變量 )
Boolean() 這個方法 不會改變 變量中存儲的原始數值
轉化原則與自動轉化原則相同
0 '' undefined null NaN --------> false
其他數據,都轉化為true
5.字符串類型的強制轉化:
方法1,變量.toString(進制類型)
將數值強制轉化為字符串,并且可以設定轉化的進制,.toString() 之前,不能直接寫數值,必須是寫成變量的形式
進制常用的數值是 2 8 16 ,可以設定的范圍是 2 - 36 進制
方法2,String( 變量 / 數據 )
將變量或者數據,轉化為字符串,原則按照自動轉化的原則來執行,不會改變變量中存儲的原始數值
但是在字符串拼接時,會將其他數據類型自動轉化為字符串
6.數字類型的強制轉化:
————————————————方法1 , Number(變量/數值)
console.log( Number(true) ); // 1
console.log( Number(false) ); // 0
console.log( Number(null) ); // 0
console.log( Number(undefined) ); // NaN
console.log( Number('100') ); // 對應的數值
console.log( Number('100.123') ); // 對應的數值
console.log( Number('2e4') ); // 對應的數值
console.log( Number('123abc') ); // NaN
console.log( Number( [1,2,3,4,5] ) ); // NaN
console.log( Number( {name:'zhangsan'} ) ); // NaN
console.log( Number( function fun(){console.log('abc')} ) ); // NaN
將其他類型強制轉化為數值類型,轉化原則與自動轉化選擇相同
方法2, parseInt(變量 / 數據) 是獲取變量或者數據的整數部分
從數據的 左側起 解析獲取 整數內容
console.log( parseInt(true) ); // 都是 NaN
console.log( parseInt(false) );
console.log( parseInt(null) );
console.log( parseInt(undefined) );
console.log( parseInt( {name:'zhangsan'} ) );
console.log( parseInt( function fun(){console.log('abc')} ) );
數組執行,是獲取 數值部分 也就是 沒有 []的部分
1,2,3,4,5 整數部分是 1 1之后是逗號 逗號不是整數,之后的部分也就不算整數
獲取第一個數值的整數部分,如果有就獲取,如果沒有,結果是NaN
console.log( parseInt( [1,2,3,4,5] ) ); // 結果是 1
console.log( parseInt( [null,2,3,4,5] ) ); // 結果是 NaN
如果是整數就直接獲取,如果是浮點數,或者科學計數法,就獲取整數部分
console.log( parseInt( 100 ) ); // 整數是直接獲取
console.log( parseInt( 0.0123 ) ); // 浮點數是獲取整數部分
console.log( parseInt( 3.123456e3 ) ); // 科學計數法是解析之后,獲取整數部分
字符串不同了
如果是純數字的字符串
console.log( parseInt( '100' ) ); // 與數字的結果相同
console.log( parseInt( '0.0123' ) ); // 與數字的結果相同
console.log( parseInt( '3.123456e3' ) ); //3
console.log( parseInt( '3abc' ) ); //3
console.log( parseInt( '3.123' ) ); //3
方法3 , parseFloat( 變量 / 數值 )
獲取浮點數部分
console.log( parseFloat(true) ); // 都是 NaN
console.log( parseFloat(false) );
console.log( parseFloat(null) );
console.log( parseFloat(undefined) );
console.log( parseFloat( {name:'zhangsan'} ) );
console.log( parseFloat( function fun(){console.log('abc')} ) );
//數值, 整數,浮點數,都會完整獲取
console.log( parseFloat(100) ); //100
console.log( parseFloat(100.1234) ); //100.1234
console.log( parseFloat(1.234567e3) ); //1234.567
// 關鍵是字符串
// 從字符串的左側起 解析 符合浮點數的部分
console.log( parseFloat( '100' ) ); // 與數字的結果相同
console.log( parseFloat( '0.0123' ) ); // 與數字的結果相同
console.log( parseFloat( '3.123456e3' ) ); // 科學技術法會解析
console.log( parseFloat( '3.1223abc' ) );
console.log( parseFloat( '3.123' ) );
好了,這就是在JavaScript中數據類型的轉化,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什什么都繪」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qq_39406353/article/details/104864224
jQuery超詳細總結
文章目錄
jQuery超詳細總結
一 選擇器
特殊選擇器
二 篩選器
用在 jQuery 選擇的元素后面
都是方法,對選擇出來的元素進行二次篩選
三 文本操作
總結
四 元素類名操作
五 元素屬性操作
在 H5 的標準下, 給了一個定義, 當你需要寫自定義屬性的時候,最好寫成 data-xxx="值",當大家看到 data-xxx 的時候, 就知道這是一個自定義屬性
六 元素樣式操作
七 綁定事件
on()
方法是專門用來綁定事件one()
方法是專門用來綁定一個只能執行一次的方法off()
方法是專門用來解綁一個元素的事件的trigger()
方法是專門用來觸發事件的方法hover()
常用事件
offset()
position()
scrollTop()
scrollLeft()
ready()
事件each()
方法jQuery 發送一個 GET 請求
jQuery 發送一個 POST 請求
jQuery 的 $.ajax 方法
position()
postition: 定位
只讀的方法
讀取:
元素相對于定位父級的位置關系
得到的也是一個對象 { left: xxx, top: xxx }
如果你寫的是 right 或者 bottom, 會自動計算成 left 和 top 值給你
十一 獲取卷去的尺寸(頁面滾動條)
scrollTop()
原生 js 里面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讀寫的方法
不傳遞參數的時候就是獲取卷去的高度
傳遞一個參數就是設置卷去的高度
scrollLeft()
原生 js 里面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Left
讀寫的方法
不傳遞參數的時候就是獲取卷去的寬度
傳遞一個參數的時候就是設置卷去的寬度
十二 jQuery中的函數
ready() 事件
類似于 window.onload 事件,但是有所不同
window.onload 會在頁面所有資源加載行
ready() 會在頁面 html 結構加載完畢后執行
也叫做 jQuery 的入口函數
有一個簡寫的形式 $(function () {})
each() 方法
類似于 forEach(), 遍歷數組的
jQuery 的元素集合, 是一個 jQuery 數組, 不是一個數組, 不能使用 forEach()
forEach語法: forEach(function (item, index) {})
each語法:each(function (index, item) {})
比較少用到, 因為 jQuery 隱式迭代 自動遍歷
十三 jQuery中的動畫
讓元素出現不同的移動, 改變
transition -> 過渡動畫
animation -> 幀動畫
標準動畫
show() 顯示元素
語法: show(時間,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hide() 隱藏元素
語法: hide(時間,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toggle() 改變元素顯示或隱藏(如果顯示就隱藏,如果隱藏就顯示)
語法: toggle(時間,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三個方法的參數都可以選填,不需要每個都填寫
折疊動畫
slideDown() 下滑顯示
語法: slideDown(時間,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slideUp() 上滑隱藏
語法: slideUp(時間,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slideToggle() 切換滑動和隱藏
語法: slideToggle(時間,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漸隱漸顯動畫
實質是透明的opacity的變化
fadeIn() 逐漸顯示
fadeIn(時間,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fadeOut() 逐漸消失
fadeOut(時間,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fadeToggle() 切換顯示和消失
fadeToggle(時間,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以上三個方法的參數,均有默認值
fadeTo() 設置元素透明度變為你指定的數字
fadeTo(時間, 你指定的透明度,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綜合動畫
animate()
基本上大部分的 css 樣式都可以動畫
transform 不行, 顏色不行
語法: animate({}, 時間, 運動曲線, 運動結束的函數)
{ }里面就寫你要運動的 css 屬性,默認單位為px
停止動畫
讓當前的動畫結束
因為 jQuery 的動畫你一直點擊,就會一直觸發。即使不再點擊讓事件發生,還是會把沒執行完的動畫執行完畢。
你點擊 10 次, 他就會觸發 10 次, 直到 10 次全都完畢才結束
stop()
當這個函數觸發的時候, 就會讓運動立刻停下來
你運動到哪一個位置了就停止在哪一個位置
finish()
當這個函數觸發的時候, 就會讓運動立刻停下來
不管你運動到了哪一個位置, 瞬間到達運動完成位置
十四 jQuery發送ajax請求
jQuery 里面幫我們封裝好了幾個方法
專門用來發送 ajax 請求的
$.get() -> 專門用來發送 get 請求的
$.post() -> 專門用來發送 post 請求的
$.ajax() ->
發送什么請求都可以(get, post, put, delete)
并且還可以發送一個 jsonp 請求
jQuery 發送一個 GET 請求
語法: $.get(請求地址, 需要攜帶到后端的參數, 成功的回調函數, 期望后端返回的數據類型)
請求地址: 你要請求的后端接口地址(必填)
攜帶參數: 你需要給后端傳遞的參數
可以是一個固定格式的字符串 ‘key=value&key=value’
也可以是一個對象 { a: 100, b: 200 }
成功回調: 當請求成功的時候會執行的函數
期望數據類型: 就是你是不是需要 jQuery 幫你解析響應體
$.ajax({
url: '', // => 請求地址(必填)
type: '', // => 請求方式(GET, POST, ...) 默認是 GET
data: '', // => 攜帶到后端的參數
dataType: '', // => 期望后端返回的數據類型, 默認不解析
async: true, // => 是否異步, 默認是 true
success: function () {}, // => 成功的回調
error: function () {}, // => 失敗的回調
timeout: 數字, // 單位是 ms, 超時時間(超過你寫的時間沒有響應, 那么就算失敗)
cache: true, // 是否緩存, 默認是 true
context: 上下文, // 改變回調函數里面的 this 指向
...
})
$.ajax 里面失敗的回調
不光是請求失敗的時候會觸發
jQuery 認定失敗就是失敗
當 dataType 寫成 json 的時候, jQuery 會幫我們執行 JSON.parse()
當后端返回一個不是 json 格式的字符串的時候
執行 JSON.parse() 就會報錯
也會執行失敗的回調, 請求雖然成功, 但是解析失敗了, 也是失敗
JSON.parse(‘你好 世界’) -> 就會報錯了
$.ajax 里面是否緩存的問題
這個請求要不要緩存
當兩次請求地址一樣的時候, 就會緩存
如果你寫成 false, 表示不要緩存
jQuery 就會自動再你的請求后面加一個參數 =時間戳
第一次請求 ./server/get.php?=11:10:01.325的時間戳
第二次請求 ./server/get.php?_=11:10:02.326的時間戳
$.ajax 里面的回調 this 指向問題
ajax 的回調里面默認 this 指向被 jQuery 加工過的 ajax 對象
context 的值你寫的是誰, 回調函數里面的 this 就時誰
$.ajax 里面的請求方式的問題
$.ajax 這個方法里面, type 表示請求方式
jQuery 還給了我們一個參數叫做 method,也表示請求方式
當你寫請求方式的時候
可以寫成 type: ‘POST’
也可以寫成 method: ‘POST’
$.ajax 里面的接收響應的問題(2015年以后的版本才有 promise 的形式)
jQuery 默認把 ajax 封裝成了 promsie 的形式
你可以用 success 選項接收成功的回調
也可以用 .then() 的方式接收響應
jQuery 的 ajax 全局鉤子函數
鉤子: 掛在你的身上, 你的所有動作都和它有關系
這些全局函數都是掛在 ajax 身上的, 這個 ajax 的每一個動作都和全局函數有關系
全局的鉤子函數
1.ajaxStart()
會在同一個作用域下多個 ajax 的時候, 第一個 ajax 之前開始的時候觸發
如果有多個 ajax 他只觸發一次
2.ajaxSend()
每一個 ajax 再發送出去之前, 都會觸發一下
xhr.send() 之前觸發
ajaxSuccess()
每一個 ajax 再成功的時候觸發
只要有一個 ajax 成功了就會觸發
ajaxError()
每一個 ajax 再失敗的時候觸發
只要有一個 ajax 失敗了就會觸發
ajaxComplete()
每一個 ajax 完成的時候觸發
只要有一個 ajax 完成了, 不管成功還是失敗, 都會觸發
ajaxStop()
會在同一個作用域內多個 ajax 的時候, 最后一個 ajax 完成以后觸發
如果有多個 ajax 它只觸發一次
作用: 通常用來做 loading 效果
<img src="./loading.gif" alt="">
// 利用ajax鉤子函數 做一個lading效果 等待頁面
// 提前利用鉤子函數準備 loading 效果
// 每一次發送出去的時候都要顯示圖片
$(window).ajaxSend(() => {
$('img').show()
})
// 每一次完成的時候都要圖片再隱藏起來
$(window).ajaxComplete(() => {
$('img').hide()
})
// 每次點擊按鈕的時候都會發送一個 ajax 請求
$('button').click(() => {
// 發送一個 ajax 請求
$.ajax({
url: './server/get.php',
data: { a: 100, b: 200 },
dataType: 'json',
success: function (res) {
console.log('請求成功了')
console.log(res)
}
})
})
十五 jQuery 發送一個 jsonp 請求
jQuery 也提供給我們發送 jsonp 請求的方式
jsonp: 利用 script 標簽的 src 屬性來請求
返回值: 是一個字符串, 字符串里面寫了一個 函數名(后端傳遞給前端的參數)
使用 $.ajax() 這個方法
必須寫的:dataType: 'jsonp'
發送 jsonp 請求
jQuery 幫我們準備好了一個函數名, 并且以參數的形式帶到了后端
jQuery 幫我們帶過去的 callback 參數, 就是它準備好的函數名
后端就應該返回一個 jQuery 準備好的函數名()
其他參數
jsonp: '', 你帶到后端表示你函數名的那個 key, 默認值是 callback
cache: false, 當 dataType === ‘jsonp’ 的時候, 默認 cache 就是 false
// 發送一個 jsonp 請求
$.ajax({
url: '
dataType: 'jsonp', // 表示我要發送一個 jsonp 請求
jsonp: 'cb', // 表示參數里面的 cb 屬性時我準備好的函數名
cache: true, // 表示緩存本次請求
success: function (res) {
console.log(res)
}
})
// jQuery 準備好的函數名
// + jQuery34108160883644340862_1582255906750
// + 變量名包含 數字 字母 下劃線 $
// + function jQuery34108160883644340862_1582255906750() {}
十六 jQuery 的多庫并存機制
因為 jQuery 引入頁面以后, 向全局添加了兩個名字
一個叫做 $
一個叫做 jQuery
萬一有別的類庫也起名叫做 jQuery 或者$ 怎么辦
當我兩個庫都需要使用的時候
因為向全局暴露的名字一樣, 就會發生沖突了
誰的文件引再后面, 誰的名字就占主要位置了
兩個只能選擇一個使用
jQuery 提供了一個方法
我可以不占用$ 或者 jQuery 這個名字
noConflict()
語法: $.noConflict() 或者jQuery.noConflict()
當你執行了 noConflict() 以后, jQuery 就交出了$的控制權。
jQuery向全局暴露的不在有$ 這個名字了。當你執行了noConflict(true) 以后, jQuery就交出了 $ 和jQuery 的控制權。
交出去以后, 我的 jQuery 就用不了
noConflict() 的返回值: 就是一個新的控制權
你只要接收一個返回值, 你定好的變量是什么,jQuery 的控制權就是什么
// 交出 $ 的控制權
// $.noConflict()
// 交出 $ 和 jQuery 的控制權
// $.noConflict(true)
// 改變 jQuery 的控制權
var $$ = $.noConflict(true)
十七 jQuery 的插件擴展機制
jQuery 還提供給我們了一個機制, 就是你可以向 jQuery 里面擴展一些方法
兩個方法
$.extend()
擴展給 jQuery本身使用的
語法:
$.extend({ 你要擴展的方法名: function () {}, 你要擴展的方法名: function () {}, ... })
使用的時候就是 $.你擴展的方法名()
$.fn.extend() => $.extend($.fn, { 你擴展的方面名 })
擴展給 jQuery 元素集合使用的
語法 $.fn.extend({ 你要擴展的方法名: function () {}, 你要擴展的方法名: function () {}, ... })
使用的時候就是 $(選擇器).你擴展的方法名()
$('div').html()
// 1. 擴展給 jQuery 本身
// jQuery 本身沒有操作 cookie 的方法
// $.extend({
// setCookie: function (key, value, expires) {
// // 寫上設置 cookie 的方法
// if (expires) {
// var time = new Date()
// time.setTime(time.getTime() - 1000 60 60 8 + 1000 expires)
// document.cookie = ${key}=${value};expires=${time}
// } else {
// document.cookie = ${key}=${value}
// }
// },
// getCookie: function (key) {
// // ...
// }
// })
// 使用我們擴展的方法去設置 cookie
// $.setCookie('a', 100)
// $.setCookie('b', 200, 10)
// 2. 擴展給元素集合
// 擴展一個全選的方法
// 方法以執行, 就能讓 input checkbox 變成選中狀態或者不選中狀態
$.fn.extend({
selectAll: function (type = true) {
// type 就是你傳遞進來的選中或者不選中一個標志
// 你不傳遞的時候, 我默認是 true, 你傳遞了就用你傳遞的
// console.log(this) // 就是你調用的時候前面的哪個元素集合
this.each(function (index, item) {
// 讓元素集合中的每一個 input 的 checked 屬性為 true
item.checked = type
})
// return 這個元素集合, 達到一個鏈式編程的效果
return this
}
})
$('button').click(() => {
// 讓所有 input 框變成選中狀態
console.log($('input').selectAll().attr('hello', 'world'))
})
十八 jQuery 的拷貝對象問題
$.extend() 深拷貝 與 淺拷貝
傳遞一個對象的時候, 可以做到插件擴展機制
傳遞多個對象的時候, 可以將后面幾個對象的內容復制到第一個對象里面
語法:
$.extend(是否深拷貝, 對象1, 對象2, 對象3, ...)
是否深拷貝: 默認是 false, 可以不寫
從 對象2 開始, 后面所有對象的內容都會被拷貝到 對象1 里面
再拷貝的時候, 如果有重復的 key, 那么以寫在后面的為準(后來者居上)
十九 jQuery 的插件
基于 jQuery 使用的, 別人封裝好的插件
我們拿來使用就可以了, 前提就是要有 jQuery
例子 一個叫做 jquery-validate 的插件
專門用來做表單驗證的
你輸入的內容是不是符合規則
下載
引入文件
去復制粘貼
<!-- 引入文件 --> <!-- 注意: 先引入 jQuery, 后引入 jquery-validate --> <script src="./jquery/jquery.min.js"></script> <!-- jquery-validate 這個文件依賴的 jquery --> <script src="./jquery-validate/jquery.validate.min.js"></script> <!-- 引入中文信息提示包, 必須在 jquery-validate 的后面 --> <script src="./jquery-validate/localization/messages_zh.min.js"></script> <script>
// 選擇到你要驗證的表單的 form 標簽 // 執行 validate 方法 // {} 里面就寫我們的驗證規則 $('#login').validate({ // 你需要的驗證規則 rules: { // key 就是你要驗證的哪個 input 框的 name 屬性 username: 'required', // 用戶名必填 password: { // 一個字段可以寫多個驗證方式 required: true, minlength: 6, // 最少是六個 maxlength: 12, // 最多十二個 } }, // 你自定義提示的文本內容 messages: { // key 就是你驗證的哪個 input 框的 name 屬性 username: '請輸入用戶名! ^_^', password: { required: '請輸入密碼!', minlength: '最少要輸入 6 個字符噢!' } }, // 表單的提交事件 // 這個函數會在表單驗證通過以后執行 submitHandler: function (form) { // form 接收的就是你的 form 標簽 // console.log(form) // console.log('表單驗證通過了, 我需要使用 ajax 去提交數據了') // 有一個 jQuery 的方法 // serialize() 快速獲取表單輸入的數據 // $(form).serialize() 就能拿到這個 form 標簽里面的表單數據 // console.log($(form).serialize()) // username=admin&password=123456 // 發送請求到后端 $.post('./server/login.php', $(form).serialize(), res => { console.log(res) }, 'json') } })————————————————
所謂閉包就是說,閉包是指有權訪問另外一個函數作用域中的變量的函數.可以理解為(能夠讀取其他函數內部變量的函數)
閉包的三大特點為(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1,函數作用域空間不會被銷毀
優點是:空間中的內容,永遠存在
缺點是:占用大量的內存空間
2,可以從外部訪問函數內部的變量
優點是:使用變量數據方便
缺點是:容易泄露數據信息
3,保護私有作用域變量
優點是:確保私有作用域變量一直存在
缺點是:占用內存空間 閉包的最大問題是:有可能造成占用大量的內存空間,降低程序的執行效率,甚至有可能造成數據溢出或者是數據泄露 因為為了保護數據的安全性,特殊情況下,才會使用閉包舉例來說:
// 記數器:
//全局變量 全局變量降低函數的獨立性
1
// var count = 0;
// function add(){
// return count++;
// }
// console.log(add());
// console.log(add());
// console.log(add());
//局部變量 函數執行外 局部變量銷毀
1
// function add(){
// var count = 0;
// return count++;
// }
// console.log(add());
// console.log(add());
// console.log(add());
//plus定義在add的內部,可以訪問add局部變量count
//f為一個全局變量,通過賦值后,成為add的返回值,也就是plus方法
//訪問到了add中的局部變量count
//所以count雖然是局部變量,但不允許被銷毀,plus就是閉包
1
2
3
4
// function add(){
// var count = 0;
// function plus(){
// return count++;
// }
// return plus;
// }
//
// var f = add();
//
// console.log(f());
// console.log(f());
// console.log(f());
//變身
1
// function add(){
// var count = 0;
// return function(){
// return count++;
// }
// }
//
// var f = add();
//
// console.log(f());
// console.log(f());
// console.log(f());
//繼續變身
1
// var f = (function (){
// var count = 0;
// return function(){
// return count++;
// }
// }());
//
// console.log(f());
// console.log(f());
// console.log(f());
//JS中,沒有塊作用域,但是在閉包的寫法里,可以體現出來。
function outerFunc(){
var outVar = 10;
var innerF = function (){
var innerVar = 20;//該變量雖然隸屬于outerFunc內部,但是它的作用域范圍只在innerF對應的函數體內,屬于塊級作用域
}
alert(innerVar);
return innerF;
}
閉包的作用:
正常函數執行完畢后,里面聲明的變量被垃圾回收處理掉,但是閉包可以讓作用域里的 變量,在函數執行完之后依舊保持沒有被垃圾回收處理掉
可以讀取函數內部的變量
讓這些變量的值始終保持在內存中。
增加塊級作用域
總結:
1、 閉包是指有權訪問另一個函數作用域中的變量的函數,創建閉包的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在一個函數內創建另一個函數,通過另一個函數訪問這個函數的局部變量。
2、 閉包的缺點就是常駐內存,會增大內存使用量,使用不當很容易造成內存泄露。
3、不必糾結到底怎樣才算閉包,其實你寫的每一個函數都算作閉包,即使是全局函數,你訪問函數外部的全局變量時,就是閉包的體現。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澈野」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fie_ld/article/details/104595753
HTML 樣式
通過使用 HTML4.0,所有格式化代碼均可移出 HTML 文檔,然后移入一個獨立的樣式表。
先來看一個例子,代碼如下:
<head>
<style type="text/css">
h1 {color: red}
p {color: blue}
</style>
</head>
<body>
<h1>header 1</h1>
<p>A paragraph.</p>
</body>
頁面上顯示為:
header 1
A paragraph.
當瀏覽器讀到一個樣式表,它就會按照這個樣式表來對文檔進行格式化。有以下三種方式來插入樣式表:
外部樣式表 link
當樣式需要被應用到很多頁面的時候,外部樣式表將是理想的選擇。使用外部樣式表,你就可以通過更改一個文件來改變整個站點的外觀。
<head>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css/style.css">
</head>
link : 定義資源引用
rel : 告訴瀏覽器引用的是一個樣式表文件
type : 文件類型
href : 文件地址
內部樣式表
當單個文件需要特別樣式時,就可以使用內部樣式表。你可以在 head 部分通過 <style> 標簽定義內部樣式表。
<head>
<style type="text/css">
body {background-color: red}
p {margin-left: 20px}
</style>
</head>
style : 定義樣式定義
新建一個前端學習qun438905713,在群里大多數都是零基礎學習者,大家相互幫助,相互解答,并且還準備很多學習資料,歡迎零基礎的小伙伴來一起交流。
內聯樣式
當特殊的樣式需要應用到個別元素時,就可以使用內聯樣式。 使用內聯樣式的方法是在相關的標簽中使用樣式屬性。樣式屬性可以包含任何 CSS 屬性。以下實例顯示出如何改變段落的顏色和左外邊距。
<p style="color: red; margin-left: 20px">
This is a paragraph
</p>
優先級說明
(外部樣式)External style sheet < (內部樣式)Internal style sheet < (內聯樣式)In
1.下列方法表示調用外部樣式表的是?
A<style type="text/css">h1 {color: red }</style>
B<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css/style.css">
C<p style="color: red; margin-left: 20px">style</p>
2.下面三種方法可以起到改變文檔樣式的是?
A<style type="text/css">h1 {color: red }</style>
B<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css/style.css">
C<p style="color: red; margin-left: 20px"></p>
D以上三種都可以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html前端基礎入門教程」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htkms87/article/details/104600003
原理
keyCode 對于keypress 事件,該屬性聲明了被敲擊的鍵生成的 Unicode 字符碼。對于 keydown 和 keyup 事件,它指定了被敲擊的鍵的虛擬鍵盤碼。虛擬鍵盤碼可能和使用的鍵盤的布局相關。 因此我們可以根據keycode返回的字符碼來判斷用戶所按下的鍵,下面就是一個用于測試上下左右按鍵的js代碼,經過我的測試之后,返回37 38 39 40;
window.onload = function(){ var 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ox"); document.onkeydown = function(event){ event = event || window.event; console.log(event.keyCode); } }; 3
3.方塊的移動實際上就是坐標的改變,因此需要offsetLeft 和offsetTop 來獲得當前方塊的坐標,然后將坐標進行一定的更改,就可以實現移動的效果了,下面給出代碼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document.onkeydown = function(event) { event = event || window.event; //設置移動速度 var speed = 10; //當ctrl和方向按鍵同時按下時,提升移動速度 if(event.ctrlKey) { speed = 50; } //獲取div var box0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ox01"); switch(event.keyCode) { /*keyCode返回按下按鍵的編碼 * 37 向左 * 38向上 * 39向右 * 40向下 */ case 37: box01.style.left = box01.offsetLeft - speed + "px"; break; case 39: box01.style.left = box01.offsetLeft + speed + "px"; break; case 38: box01.style.top = box01.offsetTop - speed + "px"; break; case 40: box01.style.top = box01.offsetTop + speed + "px"; break; } }; };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itle> <style type="text/css"> #box01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color: #008000; position: absolute; } </styl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獲取div var box0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ox01"); //設置移動速度 var speed = 10; //設置移動的方向 var dir = 0; setInterval(function() { switch(dir) { /*keyCode返回按下按鍵的編碼 * 37 向左 * 38向上 * 39向右 * 40向下 */ case 37: box01.style.left = box01.offsetLeft - speed + "px"; break; case 39: box01.style.left = box01.offsetLeft + speed + "px"; break; case 38: box01.style.top = box01.offsetTop - speed + "px"; break; case 40: box01.style.top = box01.offsetTop + speed + "px"; break; } }, 50) document.onkeydown = function(event) { event = event || window.event; //當ctrl和方向按鍵同時按下時,提升移動速度 if(event.ctrlKey) { speed = 50; } else { speed = 10; } //使dir等于keycode的值 dir = event.keyCode; //當鼠標松開時,停止移動 ---如果不寫這一個會造成無法停止移動的效果 document.onkeyup = function() { dir = 0; }; }; }; </script> </head> <body> <div id="box01"></div> </body>
</html>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loving-cat」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878211/article/details/104558443
vuex的基礎
1,狀態管理(共享)
緩存數據==>內存, 只要刷新頁面,數據就丟了
訂單,詳情等,,,不適用vuex緩存數據
用于
非父子通信的問題
緩存后端數據,提高用戶體驗
注意:
vuex只能有一個store,
為了防止多人修改,我們切割成子store, 再合并成唯一一個大的store對象
模塊寫法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Vuex from 'vuex' import cinema from './module/cinemaModule' import tabbar from './module/tabbarshowModule' Vue.use(Vuex) const store = new Vuex.Store({ state: { }, // "全局"狀態 mutations:{ },//唯一修改狀態的地方 //異步處理 actions:{ }, // 對上面的“全局狀態”進行數據處理, 類似于vue中的計算屬性 getters:{ }, modules:{ cinema, tabbar } }) export default store
const module = { namespaced:true, //命名空間 state :{ cinemaList:[] }, actions:{ store.commit("setCinemaList",res.data.data.cinemas) //支持傳參 }, mutations:{ setCinemaList(state,data){ console.log("setCinemaList",data) state.cinemaList = data } }, getters:{ topDataList(state){ //state形參s, vuex自動調用時候,傳來值 return state.cinemaList.slice(0,5) } } } export default module
import createPersistedState from "vuex-persistedstate"; //在index.js頁面加入這個插件 // 加入下面的代碼 const store = new Vuex.Store({ plugins: [createPersistedState({ reducer(val){ return { user: val.user } } })]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m0_46436313」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m0_46436313/article/details/104572076
中介者對象踐行了最少知識原則,指一個對象盡可能少的了解別的對象,從而盡量減少對象間耦合程度。這樣各個對象只需關注自身實現邏輯,對象間的交互關系交由中介者對象來實現和維護。
需求背景:
手機購買頁面,在購買流程中,可以選擇手機的顏色及輸入購買數量,同時頁面有兩個展示區域,分別向用戶展示剛選擇好的顏色和數量。還有一個按鈕動態顯示下一步的操作,我們需要查詢該顏色手機對應的庫存,如果庫存數量少于這次購買的數量,按鈕將被禁用并顯示庫存不足,反之按鈕可以點擊并顯示放入購物車。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中介者模式 購買商品</title> </head> <body> 選擇顏色: <select id="colorSelect"> <option value="">請選擇</option> <option value="red">紅色</option> <option value="blue">藍色</option> </select> 輸入購買數量: <input type="text" id="numberInput"> 您選擇了顏色:<div id="colorInfo"></div><br> 您輸入了數量:<div id="numberInfo"></div><br> <button id="nextBtn" disabled>請選擇手機顏色和購買數量</button> </body> <script> // 最初級的寫法 var colorSelec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lorSelect'), numberInpu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umberInput'), colorInfo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lorInfo'), numberInfo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umberInfo'), next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extBtn'); var goods = { 'red': 3, 'blue': 6 } colorSelect.onchange = function(){ var color = this.value, number = numberInput.value, stock = goods[color] colorInfo.innerHTML = color; if(!color){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請選擇手機顏色'; return; } if( ( (number-0) | 0 ) !== number-0 ){ //用戶輸入的購買數量是否為正整數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請輸入正確的購買數量'; return; } if(number > stock){ //當前選擇數量大于庫存量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庫存不足'; return; } nextBtn.disabled = false; nextBtn.innerHTML = '放入購物車'; } numberInput.oninput = function(){ var color = colorSelect.value, number = this.value, stock = goods[color] colorInfo.innerHTML = color; if(!color){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請選擇手機顏色'; return; } if( ( (number-0) | 0 ) !== number-0 ){ //用戶輸入的購買數量是否為正整數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請輸入正確的購買數量'; return; } if(number > stock){ //當前選擇數量大于庫存量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庫存不足'; return; } nextBtn.disabled = false; nextBtn.innerHTML = '放入購物車'; } </script> </html>
在上個示例中,對象間聯系高度耦合,只是兩個輸入框還好,但如果有多個的話,相互聯系就非常復雜了,此時就要考慮用到中介者模式。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中介者模式 購買商品</title> </head> <body> 選擇顏色: <select id="colorSelect"> <option value="">請選擇</option> <option value="red">紅色</option> <option value="blue">藍色</option> </select> 選擇內存: <select id="memorySelect"> <option value="">請選擇</option> <option value="32G">32G</option> <option value="16G">16G</option> </select> 輸入購買數量: <input type="text" id="numberInput"> 您選擇了顏色:<div id="colorInfo"></div><br> 您選擇了內存:<div id="memoryInfo"></div><br> 您輸入了數量:<div id="numberInfo"></div><br> <button id="nextBtn" disabled>請選擇手機顏色、內存和購買數量</button> </body> <script> var goods = { 'red|32G': 3, 'red|16G': 0, 'blue|32G': 1, 'blue|16G': 6 } //引入中介者 var mediator = (function(){ var colorSelec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lorSelect'), memorySelec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morySelect'), numberInpu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umberInput'), colorInfo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lorInfo'), memoryInfo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moryInfo'), numberInfo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umberInfo'), next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extBtn'); return { changed: function(obj){ var color = colorSelect.value, memory = memorySelect.value, number = numberInput.value, stock = goods[color + '|' + memory]; if(obj == colorSelect){ //如果改變的是選擇顏色下拉框 colorInfo.innerHTML = color; }else if(obj == memorySelect){ memoryInfo.innerHTML = memory; }else if(obj == numberInput){ numberInfo.innerHTML = number; } if(!color){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請選擇手機顏色'; return; } if(!memory){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請選擇手機內存'; return; } if(!number){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請填寫手機數量'; return; } if( ( (number-0) | 0 ) !== number-0 ){ //用戶輸入的購買數量是否為正整數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請輸入正確的購買數量'; return; } if(number > stock){ //當前選擇數量大于庫存量 nextBtn.disabled = true; nextBtn.innerHTML = '庫存不足'; return; } nextBtn.disabled = false; nextBtn.innerHTML = '放入購物車'; } } })() colorSelect.onchange = function(){ mediator.changed(this) } memorySelect.onchange = function(){ mediator.changed(this) } numberInput.oninput = function(){ mediator.changed(this) } //以后如果想要再增加選項,如手機CPU之類的,只需在中介者對象里加上相應配置即可。 </script> </html>在實際開發中,還是要注意選擇利弊,中介者對象因為包含對象間交互的復雜性,所以維護成本可能也會較高。在實際開發中,最優目的還是要快速完成項目交付,而非過度設計和堆砌模式。有時對象間的耦合也是有必要的,只有當對象間復雜耦合確實已經導致調用與維護難以為繼,才考慮用中介者模式。
————————————————
版權聲明:本文為CSDN博主「一期一會」的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及本聲明。
原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qq_34832846/article/details/85989945
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axecq.cn